俗话说,雨水至,春耕始,万物生。时下,在犍为这片广袤的土地上,不少熟悉的身影如期出现在田间地头,他们是玉屏镇新民村尹正祥、九井镇峰门村古朝斌、定文镇方井村蔡礼军、龙孔镇丝茅坪村严帮洪……以“勤”作始、以“干”为念、以“带”致富,这些来自犍为县的“农村家庭能人”,正为实现家乡乡村振兴而持续发力。 犍为县“农村家庭能人”培养计划发布仪式 党建引领育强“雁阵” 传统观念认为,农业“靠天吃饭”,想要依靠“一亩三分地”致富,需要不少好运气。但在犍为,不少“农村家庭能人”偏偏“反其道行之”,他们原本是木匠、煤场工人、外出务工者,可为了带动家乡发展,毅然选择干起了不熟悉的种植业。 “做木匠习惯了,又赚了些钱,日子算是过得不错,可我看到村里落后的模样,就想做些什么,让村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。”这是龙孔镇丝茅坪村党支部书记、村主任严帮洪在2017年“返身务农”时的初心。只是,他和不少人一样,面临着“完事开头难”的问题:不懂种植,怎么办? 为了解决大家的痛点、难点,犍为县坚持党建引领,抓实“育、管、用”三项工作,大力实施“农村家庭能人”培养计划,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活力。 犍为县统筹镇村干部、农技专家、种养大户、致富能手等各方资源,以“1+1”“1+N”模式结成帮带对子5.7万对。整合农业、人社等12个部门党员干部资源,择优配置业务骨干、服务能手155名,组成巡回指导服务队15支,常态化提供帮带服务。牵头财政、农业、银行等单位梳理完善小额贷款、税务登记、项目审批、培养培训等优惠政策12大项45小项,编制印发“政策礼包”“金融礼包”10万余份。结合春耕生产,利用10个县级“农村家庭能人”实训基地,组织开展水果种植、农机技术、病虫害防治等各类专题培训100余场次。持续实施“充电蓄能”学历提升计划,鼓励符合条件的“能人村干部”“能人后备力量”报名入学,截至目前,共计546名“农村家庭能人”参与学历提升。 “这几年我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活动,了解各项政策,一边实践一边积累经验,终于扭亏为盈,靠务农实现增收。”严帮洪自信地表示,如今的他成了当地“农村家庭农人”,所种植经营的蔬果,成功打开销售局面,每年生产效益十分可观。 正向激励“头雁”领航 “农村家庭能人”政策礼包 务农不易,为了让“农村家庭能人”既发挥“领头雁”作用,又起到“同心圆”辐射作用,犍为县建立优秀“农村家庭能人”考评机制,分类细化“走得正路、挣得到钱、当得好家、待得来人”“四得”评价标准12项,采取五级测评,每年考核、评选,推动“农村家庭能人”培养常态、长效化。健全积分管理,依托村民诚信积分管理信息平台,搭建“能人荣誉榜”,根据能人日常表现、带富作用发挥等情况量化考核指标,将能人积分与“五好家庭”评选、银行信用度直接挂钩,正向激励形成“人人争当能人”的良好局面。截至目前,全县11.4万名有培养意愿的“农村家庭能人”均纳入台账动态管理。 方井村茉莉花基地 “茶叶不管饱,还是粮食实在”“你一个养猪的,懂什么茶叶种植”。这是曾经出现在定文镇方井村的质疑声音,如今却再也听不到了。2014年,方井村被列为市列贫困村,村上还没有主导产业,发展势头不足,集体经济十分薄弱。现在,方井村发展茶叶9000余亩、茉莉花600余亩,而方井村党支部书记、村主任蔡礼军就是最初遭到质疑,从生猪养殖转身投向种植业的“农村家庭能人”。 “一带十、十带百、百带千千万”,在蔡礼军的辐射带动下,方井村人均种茶种花达2.3亩,年产值达8000余万元。曾经的荒山荒坡变成青山,茶、花致富带已然缔结。 为让“农村家庭能人”发挥更大的作用,犍为县实行“能人+治理”模式,制定完善《犍为县“农村家庭能人”议事机制》,新(改)建“能人议事堂”32个,推动能人带头参与乡村治理。发展“能人+产业”路径,鼓励能人招商引资,回引项目,领办“花、茶、姜、果、兔”等特色产业项目15个,示范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。建强“能人+班子”团队,建立“优秀‘农村家庭能人’—党员—后备力量—村常职干部—村党组织书记”五级发展路径,从“农村家庭能人”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83人,492人纳入村级后备力量。 “雁阵”已塑,作为“领头雁”的“农村家庭能人”们正带着更多有志者向振兴之路展翅高飞。(作者/ 周文) |